
□ 本报记者 孟 一
本报通讯员 夏明星 李海波
“刚‘跟着’李白走过朱雀大街,又帮他把《将进酒》的诗句‘刻’进石碑里!”10月4日上午,济宁市博物馆5G国潮剧场内,11岁的王梓涵摘下VR眼镜,拉着妈妈在诗词互动屏前一笔一画临摹《望庐山瀑布》。屏幕上,虚拟李白的身影随着孩子的书写逐渐清晰,不时传来“好笔力”的赞许声。这一幕沉浸式体验,正是济宁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文旅市场的生动缩影。
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运河文化重要节点城市,济宁以“科技+演艺+传统文化” 为内核打造的国潮新场景,不仅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千年文脉,更催生出文旅消费的强劲活力。据官方统计,假日8天,济宁全市重点监测的25家景区接待游客314.51万人次,实现营业收入1.54亿元,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旅场景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。
文旅市场的火热,源于济宁对“科技赋能+演艺创新”融合路径的深耕,让国潮从“概念”变为可感、可玩、可消费的体验。济宁市博物馆的VR体验项目便是典型代表,这里的《一梦入大唐》沉浸式体验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盛唐场景,与老馆内播放的虚拟现实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、举办的“我家寄东鲁——李白行迹济宁诗文展”形成联动,每日吸引众多游客市民入馆参观。“以前带孩子逛博物馆,他总觉得枯燥,现在戴着VR眼镜就能‘走进’诗里,回家还主动查李白在济宁的故事。”来自泰安的游客刘敏说。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,新馆5G国潮剧场假期游客接待量同比增幅达400%,成为多所学校的“假期实践课堂”,科技让千年诗文真正“活”了起来。
同样点燃游客热情的,还有尼山圣境和鲁源村联手打造的国风演艺矩阵。作为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,这里每晚推出主题光影秀,无人机+水幕勾勒出如梦似幻的穿越场景;尼山圣境的中秋拜月仪式、鲁源村“中秋奇妙夜”的鱼灯巡游与火舞钢花,将非遗民俗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体验。演艺与科技的结合,在传统与现代间架起一座“桥”,让传统文化有效接入了年轻态表达。
济宁文旅的“出圈”并非偶然,而是源于“四池机制”引领下的系统谋划与服务保障的细致落地。济宁市文旅局探索建立“政策池”“数据池”“项目池”“企业池”,先后出台《数字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》《全市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》,对智慧旅游平台建设、数字文化生产给予明确支持。节日期间,济宁更是创新推出“畅游圣地 悦享金秋”文旅促消费活动,联动方特、等闲谷等企业推出特色产品:济宁方特东方欲晓打造“赛博嘉年华主题夜场”,用AR、VR技术演绎历史故事;兴隆文化园推出“国庆奇妙夜”主题活动,将舞台搬至水面,结合古风舞蹈与国风歌曲,营造出“抬手是画,低眉是诗”的雅致意境……90余项400余场特色文旅活动悉数登场,多元场景有效激活了消费潜能。
服务保障的温度更让文旅体验锦上添花。济宁深入实施“一张机票游济宁”、“跟着列车游济宁”、“好Young济宁”大学生半价游济宁、双5A景区门票互惠、三孔景区非遗拓片免费体验、尼山三大酒店“十一”特惠等政策,让一张票“串”成一条消费链。曲阜市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在景区设立服务岗,大学生王静每天帮上百名游客解答路线、预约门票:“听到游客说‘孔子故里的人就是热情’,就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。”太白湖新区更是开放4处机关食堂供游客就餐,素菜3元一份,汤免费,还提供免费停车服务……细微之处的用心,让游客在感受国潮魅力的同时更添幸福感。
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